游戏老兵回忆录:被误读的边晓春之反思篇

(转载自 龙虎豹《游戏老兵回忆录》系列专访)

当年的前导仅仅是一家游戏公司吗?

按照昔日前导瞬间工作室主策划李波的回忆,1996 年做《赤壁》的时候前导的工作状态是这样的:每天白天工作,上班时间比 996 还长。每天下班之后大家打《魔兽争霸 2》打得昏天黑地,其中一位主程序更是叫来朋友于每天下班后准点拎着两瓶可乐前来公司助战到凌晨。

这个状况边晓春知道,但他不管。大学讲师出身的他更愿意用一种“带人”的方式去进行公司的管理。因此只要上班时间不打游戏即可,在这种思路下瞬间工作室也极为努力和争气的完成了作品,并且使得《赤壁》在市场上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和反响。而这种不错的口碑和反响,使得前导软件在 1997 年正式步入了属于自己的巅峰。在当时无论是自研还是代理发行业务,前导软件就是当之无愧的 NO.1。

但盛世之下总有危局,与外界所看到的 1997 年前导软件处于一个盛世期不同的是,在时间至下半年时,前导自身已经面临着外部和内部的双重压力。所谓外部,指的是 1997 年下半年开始市场上的盗版环境愈发猖獗,在《命令与征服》之后在也没有任何一部代理产品能卖出当年的销量。而内部环境则指的是管理问题,1996 年下半年某一日,IDG 的周全曾经向边晓春指出:“前导,人品 A、技术 B、市场 C、管理 D”。如以这样的眼光来看的话,结合前导在 1997 年前后的飞速扩张,1998 年的衰败几乎成了必然。

对于 1998 年所发生的事情,我们今天不提也罢。因为几年前来自于外界的反思已经足够多。但在时间过去将近 20 年之后,很少有人能听过边晓春自己的反思。这其中包括当他意识到了前导存在管理问题之后是否去进行改善?以及当他意识到资金出现问题时是否曾经有过扭转乾坤的机会?还有就是当人们纷纷意识到前导的摊子铺的过大的时候,边晓春对于这家公司的定位究竟是否仅仅是一家游戏软件公司?

关于这些,还是让我们来听听当事人的思考。

Q 龙虎豹:1997 年《赤壁》发售之后口碑非常好,这也使得前导间接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巅峰期。但是今天回想起来,结合 1998 年后来的退出,有些隐患应该是这个时间就已经有所体现了?

A 边晓春: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有些东西其实我们是尝试过改善的。1996 年的时候 IDG 的周全有一次对我讲:“前导软件的管理太差了,你们公司人品 A、技术 B、市场 C、管理 D”。我当时听了这个话之后一身冷汗,然后开始进行公司的结构改造,提升张立波为副总经理负责销售,调优联公司的资深财务人员来担任财务总监。

前导软件在 1997 年推出的自研 RTS《赤壁》

其次在外部,1996 年刚过,1997 年初的时候我就深切感受到了市场的外部压力。这个压力主要来自于市场上盗版的猖獗,《命令与征服》和《隐秘行动》之后我们又代理了包括《凯兰迪亚传奇 3》这样的 WESTWOOD 的大片级作品,但是销量并不乐观。这种情况使得 1997 年下半年前导公司的压力非常大。

Q 龙虎豹:压力非常大一半是销量,另一半也是前导软件的支出。据我所知后来前导软件的工作室有三、四个。而这套制度是您首个在国内推广的,当时为什么要推广这个制度?

A 边晓春:今天国内游戏厂商工作室制度已经成为了主流的模式,这证明当年的方向是对的。1996 年的时候前导还是举全公司之力研发一个项目的模式,这时我就去观察国外的研发模式。后来发现国外的工作室制度与国内的模式不同,所谓的工作室不是一个项目组的概念,他不仅仅是制作实体,更是一个经济实体。

Q 龙虎豹:经济实体那接下来一步就是独立运营,自负盈亏。今天的西山居已经实现了这一点,但是那个时候您考虑过干这件事情吗?

A 边晓春:当时我设想过,但是 1996 年的环境你也了解。我不能直接把这些人推出去自负盈亏,当时的想法是每个工作室要做出一个能够立的住的产品才能出去。但就独立运营这件事来说我是愿意这么尝试的,并且在设立工作室之初我就想过。

但是在单机游戏时代这件事情的实现并没这么容易。第一,单机游戏当时在国内没有想像那么大的市场。第二,盗版的因素使得市场的购买力近一步缩水。第三,技术能力。我们当时做游戏从零起步,可以比较快的做到一个水平。但是可以看到同一时期、我们和国外同时起步的项目在完成时,技术能力的差距就瞬间体现出来了。这里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齐天大圣》,那是前导软件第一个 3D 游戏项目。我当时起这个项目的思路还是 50 元理论,但是这个方向也许是个错误。为什么今天我说他错了,因为我没有考虑过我有没有这个实力能力?

Q 龙虎豹:说到《齐天大圣》我很好奇。这个产品是 1998 年出来的,前导最后一个作品。从立项来看应该是 1997 年,当时游戏出来之后也有不少人质疑说为什么不好好去做 2D 非要赶 3D 的时髦等等。坦白来讲我也很好奇这个项目立项的初衷?

A 边晓春:首先是《西游记》最早我也想把它像《官渡》一样一代一代往后做。第一代产品《齐天大圣》之所以要做成 3D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INTEL 的支持。当时 INTEL 出了新的 CPU,这个 CPU 对于 3D 游戏的图形渲染能力有所增强。所以它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中国题材的 3D 游戏去突出这一点。当时在这种情况下 INTEL 的人对我说,你如果把这个游戏五一前完成,我可以保证给你进行包销若干万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始了这个项目,但最后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

探索意义更强的《西游记之齐天大圣》

但是今天回想起来,3D 的大方向是绝对正确的,同时这件事情有 INTEL 引导不是我们一厢情愿,在市场上也说的过去。但就是在整个技术能力上没有达到应该有的要求,我们没有那么深厚的积累。

Q 龙虎豹:用今天时髦点的话来说是你做的布局都对,但是纵深没有插下去。

A 边晓春:当时也没法插,因为太快了。而且你说找人给我们培训,是一个可解决的方案,但是当时在国内谁能给我们培训呢?前导软件已经是胆子最大的敢在技术上做创新的了,其它的人就不好说了。

我记的那期间有一次我和雷军讨论过,电话里他对我说:“边总,我觉的你们研发的摊子铺得太大了”。我说对,你说的问题我承认。但是你说不然我还能怎么办?一个高科技公司,买技术不可能买来,那不主动往前探索还有什么路呢?

Q 龙虎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1997 年前导在研发的摊子铺的确实有点大。当时我做为玩家都有这种感觉。前导的工作室有四个,项目同时开的有《祁山》、《荆州》、《水浒传》、《齐天大圣》后来好像还有一个《格萨尔王》。当时我很难理解前导为什么不老实做三国而要布那么多的其它题材和类型的游戏?

A 边晓春:这个就是 50 元理论,这个模式我是不会放开的。当我有一个点的时候会去铺两个点,有两个点为什么不铺四个点?一个点铺两个点可以拿 200 块钱,两个点铺四个点的时候那我能给拿到的就是 1000 块钱了。

《赤壁》的说明书背后可以看到随后前导计划出多款产品

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确实是找谁拿钱,事实在 1997 年底的时候我曾经和野村证券谈得相当深入。当时我的想法是只要野村证券的钱进入前导体系,我就要让市场说话,根据产品在市场上的反馈来决定哪个工作室留下来,哪个工作室裁撤。通过游戏在市场上的成功来衡量你的成败,这是我当时真实的想法。

Q 龙虎豹:但是就公司的项目方向来说,当时我可以看到前导布局了很多的游戏类型,但用今天的话来说少有针对大众玩家的项目。比如说《水浒传聚义篇》做 SLG 不够,还要做成 RSLG。其次您还有《红楼梦》这样的恋爱养成项目,除此之外 98 年 3 月有媒体采访您您还说要把《过把瘾》做成养成游戏。这里面的项目感觉都有些偏?

A 边晓春:我还是那句话,高科技公司就得这么做。你必须去承担你的责任去创新,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你没有可以喘息的机会,必须逼自己才有机会。每次都是我去逼年轻人,逼成功了就成功了。这个规律从先锋开始一直是这样,包括一直到刘刚他们做《赤壁》也是这样。

HD.264

1998 年初的《水浒传聚义篇》

再拿你刚才说的《红楼梦》来说,这个游戏我也是有想法的。我希望项目中能够实现一个可以支撑的情感模型的点。因为 RPG 是一个单线索成长的游戏模式,如果能够在其中实现一个事件矩阵,把情感模型与事件矩阵相结合,通过玩家的行为做为事件矩阵的开关。那么在设计好的情况下,玩家的矩阵模型也许不一定是二维矩阵,而是三维矩阵。这就使得每个用户在每次复玩时游戏路径都不一样,这个设想即使在今天也是具有想像空间的。

Q 龙虎豹:关于这一块我也曾经在一些媒体上读过您的回忆。总体的感觉是您的思维一直是单机式的沉浸式体验。包括后来设想做网游是也没有摆脱这个思维。但是不管摆脱没有,前导当时就没想过去做网游吗?其实在《赤壁》1997 年上市几乎同时《网络创世纪》也出来了。

A 边晓春:其实关于网络游戏我也在关注。1999 年我离开游戏行业之后新闻出版署曾经叫我给他们写篇文章看看未来行业的趋势,当时我写了篇文章叫《2000 年大家请关注网络游戏》。

Q 龙虎豹:不,我的意思是想问您是否进行过相关的网络游戏的布局。毕竟今天也有前导员工耿耿于怀,说前导坚持下来就是盛大。

A 边晓春:话不能说的这么绝对,首先盛大有他的创新,这是我没有的。比如说我没想到可以在网吧通过点卡这样的模式去收钱。事实上当时我是有这样的条件的,如果我想到了,技术起点确实比盛大高。但是这个模式之下我个人认为他是找到了一个让网吧盈利的手段,而不是找到了一个好游戏。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网吧跟着他做,换言之他有一套好的模式,但是全公司上下未必有游戏专家。

但你说回到前导,为什么当时没做这块的布局。确实也和市场环境有关,人才、技术等等一系列的东西,当时我没做网络游戏确实是因为市场没有这个环境。哪有网络?哪有用户?我的游戏卖给谁?

当然了,我也理解有些前导员工的思路。毕竟前导在 1998 年退出的时候时间点可能不大好,如果再往后撑一年可能就是另外一个局面。如果能够挺到 2000 年那公司的起点是相当之高的,但是作为投资人来说他们有他们的逻辑。就是一看这公司不行,立刻断粮止血。我只能说当时中国的投资人还没有学会怎么去支撑高科技公司。换做今天前导不会死的。

Q 龙虎豹:毕竟当年的前导有成品,有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也有技术积累。

A 边晓春:对,当时前导有自己的引擎,如果基于这套引擎研发的话那可能今天中国游戏行业的历史是另外一个样子。这就是我想说的,当你想去做人家正在做的东西的时候,肯定会发现技术能力的差距。要想弥补技术能力这一步,一定要有先期的投资,并且去冒风险。这在任何年代都是一样的。

Q 龙虎豹:我听您说了这么多,最大的感觉是您的思维方式是基于硅谷的工程师文化之下的,中国的游戏行业究竟是不是工程师文化,事实上今天我对这事是存有疑问的?

A 边晓春:这就是今天我认为中国公司的问题所在。你说为什么我们做不到人家那样?是我们缺人吗?我们的程序员一点也不比人家差。那缺什么?我认为是一种气魄,事实上在今天更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之下,应该出现这样的公司了。但现在没冒出来还是挺遗憾的。

Q 龙虎豹:后来我记得 98 年末期吧,还曾经看到一个游戏叫《格萨尔王》,也是前导做的。

A 边晓春:《格萨尔王》是这样,当时前导因为“四君子事件”收购了光荣的天津分公司,当时我想看看这个团队实力如何。后来发现这更多是一个外包团队的性质,为了发挥他们的特长所以让他们做一个 RSLG 类型的游戏。《格萨尔王》是典型的 RPG 题材,游戏真做出来是类似于《水浒传聚义篇》这样,但是挺遗憾没出来。

想学《连线》的《软件》杂志

说到天津,其实我们当时在天津还投资了一本杂志叫《软件》。当时是 IDG 的周全把美国的《连线》杂志拿来给我们看,然后我们以这个为模板想找个杂志社去做。找到《软件》杂志社之后一拍即合,但最后结果是这个杂志惨败,因为你做不出这么前卫的内容来。当时美国有这个文化,但是 1998 年的中国没有这个文化。

Q 龙虎豹:这个布局太超前了。

A 边晓春:对。其实很多事情都是一个时间点上的事情,你踩的那个点决定胜败。有的时候你的想法不一定是错的,但是时间点没踩对,早一点晚一点这件事情都成不了。

Q 龙虎豹:聊点轻松的话题,今天的游戏行业比您那个年代的游戏行业市场规模扩大了几十倍。您今天还玩游戏吗?

A 边晓春:我现在只玩一个游族的游戏,叫《大皇帝》。但不是老玩是偶尔每星期上去看看。玩这个游戏的原因挺有意思,有一次在新浪体育看到这个游戏的广告,然后看他们的宣传视频我就一愣:这不是当年前导做过的游戏吗?好吧那进来看看吧。然后就进去了,基本上我玩这个游戏是阶段性的,玩两、三个月忙起来就不玩了。过一段时间比较闲了,就去玩玩。

坦白来讲我对今天的网络游戏是有些看法的。因为在我看来玩网络游戏更为注重的应该是真人之间的交流和比拼,但现在的网络游戏完全是在玩钱。逻辑就是你有钱就上去了,就这么简单。

Q 龙虎豹:那您认为网络游戏应该是怎样的?

A 边晓春:怎么说呢,我认为中国的网络游戏还有非常大的前景。我个人认为现在的游戏可能没有在正确的轨道上。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玩游戏,说穿了还是在玩战争。人类在战争中的快感、成长、培养角色的一些快感。这属于一个情绪的宣泄,但是你需要理解的是人有很多种情绪。拿电影来举例的话,你看电影有各种各样的影片,恐怖片、战争片、爱情片。为什么不能有爱情游戏?单纯从纯市场角度来说,我在 1990 年代就说过,什么时候家庭妇女愿意玩游戏了,那游戏才能全面化进入他真正意义上的黄金时代。

Q 龙虎豹:这个事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已经实现了,比如说腾讯的《王者荣耀》。我们现在吃饭经常看见边上有人去玩一两局,包括那天我去外面吃饭也听到邻桌说:“说这个游戏好,我爸爸天天打这个游戏。”

A 边晓春:她爸爸玩不算,得她妈妈玩才行。

其实就我个人来讲,今天像腾讯这种级别的公司既然是倒不了了,那完全应该去做一些战略型的布局与开发。当年我们做集成电路,做 HD.264 专用芯片,我也不懂,但是就觉的有前途于是找人做了,就做出来了。当然这中间有非常多的波折,但是我为什么还要说这句话,我觉的整个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很多人的胆子都太小,目光也太短。

Q 龙虎豹:先考虑自己的生死,但这个在今天并不是错误的?

A 边晓春:事实上 2000 年之后到了今天,很多公司已经没有生存问题。他完全可以在某些业务上养活自己,假如他有我们当年一半的胆子可能早在些某些领域突围出去了。做一个风险投资公司的成功概率是 10%。每一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从这个时代往前看的话你会发现它有很多机会。但是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自己的困难,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当你去做别人正在做的东西的时候,在技术上是要敢于冒险的,如果不冒险肯定赶不上人家。

咱们拿华为来举例,2004 年当时我在芯片行业,那个时候华为开始做编码、解码芯片。那个时候他们有机会收购芯片,但是他们不。我记的我去华为讲课的时候他们来了一屋子人听讲,华为就要自己做。最后的结果是过了几年有一次我在四联微电子招聘,有一个应聘者是当年听我课的人,他对我说华为前面的三个芯片都做失败了。但是你看今天,在国内视频芯片市场中他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如果没有这种前期这么多年,庞大的奖金与人力投入的话,他是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站在世界领先位置的结果的。

Comments !